2017年塔城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整体中等发生,部分病虫害偏重发生,其中乌沙区域虫害重于病害,北四县病害重于虫害,草害中等到偏重发生。蝗虫偏轻发生、草地螟零星发生。
一、粮食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
2017年塔城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24.72万亩,其中冬小麦48.37万亩,比2016年减少13.57万亩,春麦92.25万亩,比2016年减少28.31万亩,种植面积284.1万亩,较2016年增加15.42万亩。其中塔城盆地玉米种植面积231.9万亩,较去年增加24.54万亩。粮食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16.12万亩次,较去年减少8.4%。小麦雪腐雪霉整体呈偏重发生,麦杆蝇发生为害程度为有记载以来最重的一年,麦茎蜂再次爆发,赤霉病首次在盆地部分区域流行发生,麦田杂草抗药性明显增强,条锈病、白粉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害受今年特殊气候的影响发生程度较2016年危害偏轻。玉米叶螨偏轻发生接近历年。
1、小麦雪腐、雪霉病:塔城地区2017年小麦雪腐、雪霉病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9.8万亩。
发生特点:①为近七年发生最重的一年,其中引起大面积死亡的小麦雪腐病为15年来最重的一年,一般田块发病率在15-40%,最高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在30-50%,个别地块达到90%,盆地毁种面积16.61万亩,切播春麦18万亩。重点发生县(市)主要是塔城市和额敏县。②播种早的地块发病重,延山区域重。
发生原因分析:①气象条件。2016年10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盆地偏多2倍—6成,11月上旬降雨较历年同期稍偏多3成-2.7倍,有利于雪腐雪霉病菌冬前侵染和传播,秋苗感病几率大。②积雪厚、时间长,冬小麦在雪层下消耗大,抵抗力减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③2017年2月中旬气温明显回升,较历年偏高1.6-5℃,2月下旬偏高在2.4~4.6℃,3月上旬偏高1.1~2.7℃,地温、气温开始回升,3中旬较历年偏低0.1~4.6℃,下旬持续低温,田间融雪速度缓慢,田间湿度持续偏大,十分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④小麦重茬、迎茬面积大,有利于雪腐雪霉病的发生。
2、小麦条锈病:今年塔城地区小麦条锈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2.06万亩次,发生程度(1-2级),主要发生在塔城市、额敏县。
发生特点:①田间始见期偏晚,额敏县为6月3日,较历年偏晚13天左右,较2016年晚23天。②由于防控及时有效,病害未大面积扩展蔓延。塔城市6月6日田间始见后,6月26日田间仍为点片发病,发生面积仅为6.7万亩,至7月3日累计发生面积12.06万亩次。③危害持续时间较历年短,2017年小麦条锈病自6月上旬开始发生,危害时间持续到7月上旬。
原因分析:①因雪腐雪霉病冬小麦死亡率大,有效减少了越冬的菌源数量。②6-7月份塔城地区大部分区域持续高温、不利于条锈病的传播。③我区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一喷三防”防治技术,农户结合喷施叶面肥,混喷防治药剂,大大降低了田间初期菌源基数和感染几率。
3、小麦白粉病:总体发生程度为偏轻(1级),发生面积21万亩次。
发生特点:今年白粉病发生期较去年偏晚,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去年,塔城盆地发病轻,乌沙区域重,盆地调查田一般田块病株率在8-12%,最高30%,乌沙区域麦田白粉病普遍发生危害,一般田块病株率在20-40%,危害较重麦田发病株率达100%。
原因分析:不利因素:6-7月份塔城地区大部分区域持续高温,不利于白粉病传播。6-8月田间防治小麦条锈病,兼防了白粉病,不利于白粉病传播。有利因素:部分田块种植密度过大,施氮过多,随着田间普遍进水,田间湿度和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
4、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3级),塔城市、额敏县部分乡镇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3万亩次。
发生特点:①发生期明显偏早。5月16日在田间调查,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已出现明显病症,在田间点片发生,总体呈偏轻发生,调查田块病田率20%,田间始发期较历年偏早15天左右,较2016年偏早10天,②扩展速度快。5月下旬到6月上旬蔓延快,发生面积迅速上升到33万亩,呈中等发生,6月上旬后气温急剧上升。抑制了病害的开展。
发生原因分析:①菌源基数大。2016年细菌性条斑病在塔城普遍发生,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基数大。②重茬严重。塔城地区是新疆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的种植面积较大,重茬现象十分严重。③5月降雨偏多,农户普遍进水,田间密度大、湿度大地块,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对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非常有利。
5、小麦黑穗病:今年小麦黑穗病总体为偏轻发生程度(1级),发生面积达8.5万亩,以小麦散黑穗病为主。
发生原因分析:①小麦重茬面积大,部分农民使用自留种、未进行药剂拌种的情况存在,加大了发病的几率。②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是病害在我区长期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6、麦茎蜂: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8万亩,主要为害春小麦,山区有危害冬小麦、大麦情况。
发生特点:①塔城盆地普遍危害,主要危害春小麦,部分冬麦田也有幼虫蛀茎为害情况。②山区为害重。③根据持续监测,塔城盆地麦茎蜂于5月13日开始陆续进入蛹期,5月27日成虫开始羽化出土。④从目前监测结果显示,塔城盆地麦茎蜂发生与国内其他区域报道的文献资料有较大差异越冬虫态不同、化蛹时期不同、蛹的历期差异较大。同一区域出土不齐,持续时间长。
发生原因分析:①麦茎蜂在新疆首次发生,与内地发生规律有较大差异,监测防控无借鉴经验。2016年塔城盆地麦茎蜂首次爆发,在新疆也为首次报道,技术部门对该虫发生为害规律不清楚,防控技术也无经验可寻。②前茬小麦地块成虫数量大,越冬死亡率小,基数大。③麦茎蜂阶梯式羽化加大了成虫防控难度。④塔城盆地近十年来小麦虫害发生轻,虫害作为次要害虫对小麦危害不大,农民在思想上麻痹大意,群防群治积极性不高。
7、麦秆蝇: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7万亩次,主要在塔城盆地
发生特点:①发生时间较往年偏早;②为害程度为有记载以来最重的一年。根据田间调查,一般麦田麦秆蝇为害株率在8-15%,部分为害较重的春麦田为害株率高达40%,最高达80%。③危害持续时间长。一直持续到小麦拔节。
原因分析:①由于4-5月份有间隙性的高温天气,加快了该虫的羽化速度。②麦秆蝇成虫到处迁飞,需要群防群治,塔城盆地近十年来小麦虫害发生轻,虫害作为次要害虫对小麦危害不大,农民在思想上麻痹大意,群防群治积极性不高。
8、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达15.8万亩,主要塔城盆地。
发生特点:首次在盆地部分区域流行性发生,危害程度为近年发生最重的一年。据7月2号调查,调查田块病田率达17%,田间平均发病株率达0.6%-1%,最高发病株率20%以上。
发生原因:①6月中旬盆地麦区小麦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7月上旬地区大部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略偏多,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②农民防治意识薄弱。我区多年来赤霉病很少发生,没有引起农户足够重视,提前预防意识差。
9、玉米蚜虫
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50万亩次,较去年增加28.45万亩次。据我区及各县市7月中旬田间调查,受高温影响,玉米蚜虫在田间增殖较快,调查田有蚜田率70%,有蚜株率20-30%,一般田块百株蚜量1500-3000头,最高8500头/百株。8月初,调查田有蚜田率100%,一般田块有蚜株率40-50%,百株蚜量3000-4000头;严重田块有蚜株率80%以上,百株蚜量高达15300头。
发生特点:田间危害始期早于历年,生长中后期部分田块密度大,上部叶片、果穗苞叶粘满蚜虫。
发生原因分析:6-8月,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玉米蚜虫的繁殖。玉米蚜虫是常发性害虫,多发生在中后期,喷药防治困难,发生基数大。
10、玉米叶螨
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59万亩次,较上年增加4.06万亩次,在塔城地区各县市均有发生。平均百株虫量在50头/百株,最高百株虫量在860头/百株,发生程度较去年稍偏轻。
发生特点:靠近渠边、路边、林边的田块内玉米叶螨发生较重,虫口密度较2016年稍偏低。
原因分析:5-6月份气温偏低,叶螨进田较晚,7-8月温度偏高,部分田块出现旱情,利于玉米叶螨发生。
11、玉米螟
总体偏轻发生(2级),局部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6万亩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发生面积14.5万亩次,平均百株虫量3头,最高百株虫量8头;二代玉米螟发生面积11.5万亩次,平均百株虫量24头,最高百株虫量65头,主要发生在乌沙区域。
发生原因分析:近年来玉米种植品种更换比较频繁,部分玉米品种比较适合玉米螟发生危害,玉米螟有向山区片转移危害的迹象。秸秆处理率较高,不利于虫害发生。乌苏市玉米螟越冬基数为百秆活虫26.5头,较2016年越冬基数9.7头/百秆增加16.8头/百秆。百秆死虫2.2头, 较2016年越冬基数1.7头/百秆增加0.5头/百秆;
12、棉铃虫
棉铃虫在玉米田中等发生(2级),发生面积8万亩次,发生主要区域为沙湾县公路沿线片各乡镇。
发生特点:玉米结穗后棉铃虫才对其产生一定的危害,特别是3代棉铃虫幼虫对其危害较重。
发生原因分析:由于三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正处于玉米灌浆期—蜡熟期这一时期,玉米相对比较幼嫩,比较适合棉铃虫幼虫的发生危害。
13、玉米其他病虫害
主要是双斑萤叶甲、瘤黑粉病和三点斑叶蝉,总体偏轻发生,其中双斑萤叶甲发生面积29.7万亩;瘤黑粉病发生面积8万亩次。三点斑叶蝉发生面积15万亩次。
二、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
塔城地区2017年棉花总播种面积341.22万亩,较2016年增加45.71万亩,棉花病、虫害发生总面积679万亩次,防治面积809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面积155万亩次,防治面积169万亩次;虫害发生面积524万亩次,防治面积640万亩次,虫害重于病害,病虫害发生情况与2016年基本持平,特别是棉花苗期病害、棉铃虫的发生危害轻于2016年,而棉蚜的发生危害要重于历年和2016年。
1、棉花苗期病害:为偏轻(2级)发生,发生面积92万亩,较2016年减少78万亩,防治面积 80万亩。
原因分析:由于今年棉花大量播种期主要集中在4月13日—4月25日之间,春季气温相对较稳定,棉花苗期病害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但普遍危害不重。
2、棉花枯、黄萎病:为偏轻(2级)发生,发生面积58万亩次,与去年持平,防治面积88万亩次。
发生特点:重茬迎茬田发病相对较为普遍且严重,不同品种之间发病差异较明显。
原因分析:一是重茬地较多,田间具有一定菌源;二是由于今年5月底—6月上旬降水略偏多,气温较历年略偏高,空气湿度大,比较有利于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三是2016年黄萎病发生危害较重,农户在购种时普遍选择了耐病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今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相对偏高,对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蔓延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四是由于滴灌的大面积实施,棉花根部长期处于湿润,利于黄萎病的发生。
3、棉叶螨:中度发生(3级),发生总面积为100万亩次,较去年减少15万亩次,防治面积为155万亩次。
发生特点:棉叶螨侵入棉田的时间为6月5日前后,较2016年晚8天左右,棉叶螨大规模扩散危害期在7月10日。春季棉叶螨繁殖、扩散的速度较往年慢,7月份开始棉叶螨在棉田内迅速扩散蔓延,发生程度相对重于2016年同期。
原因分析:(1)今年5月底—6月上旬降水略偏多,气温较历年略偏高,空气湿度大,因而前期扩散较慢,7-8月气温又相对略偏高,利于棉叶螨扩散。(2)大面积的统一种植和统防统治的开展以及农户防治意识的增强,使棉叶螨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3)随着滴灌技术的普及,滴灌地块2-3年才进行一次冬灌,有利于其越冬。(4)土地整合和统一经营面积加大,植棉农田四周的田埂、水渠等已不复存在,春季棉叶螨出蛰、繁殖、扩散的速度明显减缓,
4、棉铃虫:中度发生(2级),发生面积229万亩次,较2016年增加21万亩,发生程度轻于2016年,防治面积268万亩次。其中:一代幼虫轻发生,发生期为5月25日—6月27日,发生危害历期较长,且在加工番茄、辣椒等作物发生危害相对较重,发生危害程度重于2016年;二代幼虫中度发生,发生期为6月28日—8月6日,发生期较2016年晚5天左右,且发生危害程度轻于2016年。三代幼虫中度发生,始发期为8月6日,始发期较2016年晚10天左右,且发生危害程度轻于2016年。
原因分析:一是今年春、夏季降水偏多,气温较历年略偏高,空气湿度大,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一代棉铃虫幼虫的发生危害,一代棉铃虫发生危害相对较重。二是进入6月份以后总体气温相对偏高、降水偏少,不利于棉铃虫成虫羽化及产卵危害,因此二、三代棉铃虫幼虫的发生危害均轻于2016年。三是广大农户也加强了对一代棉铃虫幼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有效压低了一代的虫源基数。四是今年乌沙两县棉花普遍采取的是大面积集中连片统一种植管理,比较有利于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科云NPV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棉铃虫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5、棉蚜:预测为中度发生,实际为中度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3万亩次,与2016年持平。
发生特点:一是乌苏苗蚜始见期为6月9日,比2016年晚,伏蚜发生程度较历年稍偏重;沙湾棉蚜进入棉田的时间为6月20日,较2016年晚3天,主要发生危害期在6月25日—8月15日。 二是局部区域伏蚜发生较重,有蚜株率、百株蚜量较历年同期值稍偏大;三是发生蔓延较快,自查到棉蚜中心株后,6月25日公路沿线个别棉田已开始普遍发生,同时出现卷叶流油现象。
原因分析:(1)越冬基数偏高。(2)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的发展有利于其发生。(3)春季越冬蚜源的防治力度大,降雨偏多,不利于其发生。(4)6-8月气温偏高,有利于棉蚜扩散蔓延。(5)田间防治用药过早、次数偏多,棉蚜抗药性增强。(6)大面积的统防统治,特别是新型高效施药器械、新农药的大面积推广,棉蚜的发生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6、棉蓟马: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2万亩次,与去年持平,比历年减少近20万亩,防治面积62万亩次。
7、棉盲蝽: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次,与去年持平,比2016年多5万亩次,为进行防治。
三、经济类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
2016年塔城地区园艺特色作物种植面积143.7万亩,其中油料作物26.41万亩、甜菜9.27万亩、蔬菜瓜果5.56万亩、打瓜等其他经济作物102.1万亩。2016年塔城地区园艺特色及经济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发生,较历年稍偏重。
(一)打瓜病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1、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
2017年塔城地区打瓜种植面积20.35万亩,比2016年减少8.2万亩,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9.82万亩次,防治面积32万亩次。主要以打瓜苗期病害、白粉病、疫霉病、蔓枯病、炭疽病等病害为主。其中苗期病害偏轻发生(2级),危害较与去年基本持平,发生面积2万亩次。打瓜白粉病总体偏轻发生(2级),部分田块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0万亩次。发病田一般于7月10日前后开始发生零星发生, 7月中下旬病害在田间普遍发生, 7月底到8月上旬进入病害进入危害高峰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在10-20%,重发生田块发病株率达50%以上。打瓜疫霉病发生面积2万亩次,主要发生在打瓜生长后期,发展迅速,个别田块出现大面积萎蔫死亡。打瓜炭疽病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0.8万亩次。打瓜蔓枯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程度较历年偏重,发生面积5万亩次。
2、原因分析:今年5月份气温回升较快,天气较干旱,不利于打瓜苗期病害的发生。打瓜白粉病在塔城地区每年都大面积偏重发生,田间菌源量大,重插迎茬面积大有利于病菌在田间大量积累,有利于病害发生;随着滴灌面积增加,田间水肥条件好,农户前期很少控水控肥,打瓜进入甩蔓期后,蔓多叶茂,田间密蔽,通透性不良,易形成高温高湿小气候环境,为打瓜白粉病、蔓枯病发生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打瓜白粉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最易贻误防治最佳时机,造成病害大面积蔓延。在病害发生盛期,邻近农田未能统一防治,造成病害交叉感染,田间重复发病。
(二)加工番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1、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
2017年塔城地区加工番茄种植面积11.8万亩,病虫害总体呈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1.8万亩次,主要病虫害有番茄茎基腐病、番茄早疫病、细菌性斑点病、蔬菜花斑虫和棉铃虫。其中番茄茎基腐病偏轻发生,移栽田病害重于直播田发生面积0.8万亩次;细菌性斑点病、早疫病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5.5万亩次,蔬菜花斑虫在加工番茄上偏轻发生,发生面积0.5万亩次,番茄棉铃虫改写了历年来仅在乌沙区域中等偏重发生的状况,在塔城地区整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次.
2、原因分析
加工番茄育苗期棚内感病,移栽苗带病入田是茎基腐病发病普遍最主要原因。进入6月份以后气温回升较快,不利于番茄各种病害的发生危害,加工番茄对农药的限制使用,是棉铃虫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
(三)油料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1、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
今年塔城地区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7.97万亩,其中红花13.27万亩,油菜1.65万亩,油葵2.5万亩,花生0.55万亩。病虫害总体呈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4.96万亩次。其中:
红花病害今年整体轻发生,其中,红花褐斑病偏轻发生,发生始见期在6月10日,较去年晚9天,发生面积8.25万亩次;红花锈病轻发生,发生面积4.02万亩次;红花叶甲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89万亩次,发生程度和面积是塔城地区近二十年最重的一年。油菜跳甲偏轻发生,发生面积0.5万亩次;小菜蛾偏轻发生,发生面积为0.3万亩次。地老虎中度发生,发生重的田块油葵幼苗受害株率达到30%以上,个别田块被迫重播。
2、原因分析
2017年5-8月气温较历年整体偏高,降雨较历年偏少,不利于红花锈病和褐斑病的发生,红花轮作时间短,部分地块连作,田间有大量的菌源;农户很少进行种子处理;田间施药困难;现种植的新红系列、吉红系列及裕民红花等品种抗病力不强,均有利于红花病害的发生。历年来红花叶甲零星发生,危害小,农户没有进行防治,虫源基数大。
油菜害虫发生基数总体与历年持平;油菜播种面积骤减,跳甲、油菜小菜蛾发生面积减少。农户防治意识的提高是小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甜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今年塔城地区甜菜种植面积7.78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8万亩次。主要病虫害有甜菜白粉病、褐斑病、普通象甲、茎象甲、甜菜夜蛾、盲蝽、根腐病等,与去年持平,其它病虫害呈轻度发生。
(五)园艺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2017年全区园艺类作物种植面积5.92万亩,各种病虫害发生18.7万亩次,其中番茄棉铃虫、小菜蛾、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茄田叶螨、蔬菜花斑虫、番茄早疫病为中等发生,白粉虱、斑潜蝇、蔬菜病毒病等病虫害为偏轻发生,发生程度接近历年。果树虫害大于病害,虫害主要有蚜、螨类和食心虫类。
四、蝗虫发生情况
2017年塔城地区蝗虫农区总体发生程度为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28.5万亩,较去年增加32.99万亩,防治面积53.9万亩次,较去年增加13.9万亩次。其中:农田发生面积13.9万亩次,较去年增加9.4万亩,农牧交错区发生面积116.7万亩次,较去年增加25.69万亩次。
亚洲飞蝗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塔城盆地南湖区域,发生面积7.5万亩次,较去年增加4万亩次,其中农田发生面积2.1万亩次,农牧交错区发生面积5.4万亩次。
土蝗在各县市均有发生,主要以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小翅曲背蝗、朱腿痂蝗等混合发生,总体呈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21万亩次。其中:农田发生11.8万亩次,农牧交错区发生108.2万亩次。土蝗蝗蝻于5月2日开始出土,6月上旬达到出土高峰期,6月下旬进入三龄蝗蝻高峰期,农牧交错区平均蝗蝻虫口密度0.15头/㎡,最高15头/㎡,与历年基本持平,发生区域多在与农田相邻的草滩荒滩。
二、发生特点分析
土蝗危害程度与去年基本持平,发生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2)3-4月份地区气温较历年偏低,蝗蝻出土始期与历年基本持平,较去年偏晚30天,蝗蝻发育不整齐,5月份地区部分区域气温明显偏低,蝗蝻发育减慢,各龄期交错存在,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3)今年雨水偏多,草原植被长势好,蝗虫向农田扩散危害面积小。(4)6-8月份温度偏高,利于蝗蝻的扩散危害。(5)亚洲飞蝗发生与近几年持平,高密度发生区域。(6)农牧交错区局部出现高密度土蝗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