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人民自古勇敢善射,他们传统的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举重、游泳、赛马、叼羊、踢毡子、荡秋千等。其中,在射箭、摔跤两项运动中蜚声全国体坛,闻名中外。
射箭是锡伯族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早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活动时锡伯族就以骑马射箭作为狩猎的主要形式。到明末清初,锡伯族逐渐被清政府收归。他们得知锡伯族善骑善射的特点后,就将其编入满洲八旗内开始过军旅生活,并分派到各个省的要害地区驻防。当时的清军还是以弓箭、长矛、大刀作为主要武器。因此,练习射箭是军训的主要内容。一部分锡伯军民西迁到新疆之后,弓箭仍然是锡伯军队的主要武器,当时,锡伯营八旗的每个牛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选拔“伍克辛”(披甲)的活动,选拔会上主要考骑射的技艺,被选上“伍克辛”的人可以得一块公田耕种,未被选上的就成“苏拉”(闲散),得不到公田。年满18岁的青年踊跃参加选拔活动,争取当上披甲。因此,经常性的射箭活动成为锡伯族人民的惯例。为了争取当上披甲,男孩儿从小练就一身过硬的骑射技艺。男孩一出世就和弓箭结下不解之缘,孩子的父亲和爷奶一知道出生了男孩,就赶紧用红丝绳扎一个小弓箭,往象征保佑人口兴旺和家宅平安的“喜里妈妈”上系扎,预祝他将来成为一个能骑善射的勇士。
清朝覆亡以后,弓箭退出了军事舞台,但是,锡伯族群众没有因此而放下弓箭。弓箭成为他们显示武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之一。过去,每一个牛录,每年都举行一到两次比赛。比赛时使用的弓箭都是特制的,具有民族特色。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制成,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环圈,红色圈是靶心。赛箭的箭头呈尖圆形,用牛皮制作,上有四个小孔,箭一离弦,啸声震耳,称作响箭,使观者精神振奋,倍感乐趣。
摔跤是锡伯族地区群众性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能磨炼人们的斗志,培养好胜的性格。据说,在元代被蒙古族统治的时候,在每年举行的摔跤比赛仪式上,都少不了锡伯人参加,每次比赛,锡伯人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第三名,并经常受到蒙古王公的奖励。到了近代,在锡伯族民间也出了许多摔跤能手,他们曾经把异国的“布库”(摔跤手)也摔翻在地,大长锡伯民族和我国人民的志气。由此可以看出,锡伯族的摔跤运动由来已久。
塔城市被称之为“摔跤人才的摇篮”。这是因为摔跤这项体育项目深得塔城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塔城市居住的哈萨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热爱摔跤运动的优良传统,塔城市也曾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量摔跤人才。
摔跤在塔城市各族人民群众中极为风行,除正式比赛外,其他均无专门场地,大都随时随地进行,或麦场上、或草地里、或田间地头,劳动之余,比赛便可随时开始,围观人群中则有人站出来自发地担任裁判或场外指导。
塔城市民间摔跤主要分哈萨克族摔跤、锡伯族摔跤和达斡尔族摔跤几种。哈萨克族摔跤是深受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开展非常广泛。一般在各项娱乐活动中,必有摔跤项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遇有空闲,也会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哈萨克族男性几乎都是摔跤手,少年儿童也常以此为娱乐。摔跤时,双方都把各自的双腿套在自己的一个麻袋里,然后将袋口系紧在腰间,这样,比赛双方只能用上肢角逐、较量,以下肢保持身体平衡,比赛以使对方跌倒者为胜,一般采取三跤二胜制,这种摔跤活动妙趣横生,引人发笑。另外哈萨克族还有一种摔跤是在马上进行的,俗称“马上摔跤”,摔跤手双方各自骑着马,相互交手,要把对方拉离马鞍,摔倒地上。摔跤手不仅要有力量,还要和自己的坐骑配合默契。马上摔跤采取打擂的方式,一人败阵,另一人上来继续角逐。锡伯族摔跤和达斡尔族摔跤也分别是他们本民族由来已久的一项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在民间,摔跤运动虽然很少有定期定规的比赛程序,但在各种中、青年聚众的场合,或劳动闲暇时,经常可见人们聚在一起进行自由较量,胜者为荣,败者也不为耻。
近年来,塔城市摔跤运动得到了大的发展,而且训练方法也日趋正规化、科学化,有许多汉族青年也迷上了摔跤。摔跤这项传统的体育活动而今在塔城市已广泛普及。